臺灣大學2009年傑出校友
臺灣大學2009年傑出校友當選名單出爐了!今年遴選出的傑出校友共分為人文藝術類、學術類、工商類及社會服務類等四大類,共有6位校友榮獲此殊榮。本系共有2位系友榮獲此殊榮,特此恭賀。
學術類-劉兆漢先生
劉兆漢先生,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臺灣大學電機系1960年畢業,1965年美國布朗大學電機博士。自1965至1990年執教於美國伊利諾大學電機系,致力於無線電科學相關、日地物理、太空天氣及全球變遷等研究,1970 年代參與國際高層大氣雷達 (MST Radar) 之開發,並於 1980 年代協助臺灣在中央大學建立中壢特高頻雷達,目前仍為國際高層大氣物理研究中心之一。其開創之電離層斷層掃描技術,於太空天氣研究及環境監測工作上扮演重要角色,是太空科學日地物理研究領域中,國際公認的領導學者之一。
1981年至1998年間,劉院士即以令人敬佩的教學研究資歷,於1981年起接連獲選為IEEE Fellow(國際電機及電子工程學會會士)、中央研究院院士及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等,並先後以科學秘書長及主席的身份,參與國際科聯下的日地物理科學委員會 (SCOSTEP) 規劃與推動數項全球性的大型太空研究計畫。1981年並以日地物理科委會秘書長身份回母系電機工程學系擔任客座教授,1988年與美國JPL的科學家聯合提出 GPS無線電掩星技術,更為收集氣象及氣候資料最前瞻的技術之一。
1990至2003年,劉院士應聘回國擔任中央大學校長,回國後帶領國內數十位不同領域的學者,從事跨領域的全球變遷及永續發展研究,奠定我國在此領域中,區域性的學術領導地位。而國際主導全球變遷研究及訓練的START組織,並將其東南亞區域中心設在臺灣,由劉院士擔任主席,負責協調領導東南亞十個國家有關全球變遷研究之國際合作。在其十二年半四屆中大校長任期之內,領導以地球科學起家的中大,務實的奠定各項發展實力,同時整合發展具有前瞻、潛力之領域,包括資訊科技、光電科技等,提倡發展特色,全力提昇學校學術水準,使中大躋身國際一流之重點研究型大學。2003-2006年劉院士接任臺灣聯合大學系統校長,更積極結合與中大性質、資源相當的其他三所大學,整合各項互補性課程,推動教學資源共享。
2006年10月,劉院士受聘為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籌備處特聘研究員並兼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於太空計畫中,擔任指導委員督導計畫推動,協助與國際接軌上扮演關鍵性角色外,並積極推動與國內外大學在研究及培育人才方面建立實質管道,在互補互惠原則下,拓展多面向之合作。
橫跨電機工程、太空科學、地球科學、電波、通訊遙測、氣象及環境科學領域,劉院士在跨領域中享有卓越的國際聲譽,學術貢獻斐然。同時,劉院士亦長期關心臺灣高等教育,對推動高等教育政策及人才培育皆不遺餘力,2002 年受聘為「行政院高等教育宏觀規劃委員會」召集人,規劃臺灣高等教育未來發展之藍圖。2003 年該委員會提出我國高等教育宏觀規畫報告,其中多項建議已為政府採納融入高等教育施政計畫中,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深具貢獻。
工商類-高民環先生
高民環先生,現任國際航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1971年自臺大電機系畢業,隨即赴美深造,分別於1975年與1977年獲得美國田納西大學電機碩士及博士學位。1989年,高博士與在美國航空儀器製造商(Allied Signal)的同事貝瑞爾(Gary Burrell)等人注意到,原本僅限於軍事用途的衛星定位系統即將開放民間使用,將會帶來一波新商機,便決定自行創業。高博士回到臺灣尋找老朋友的支援,在臺灣集資之後,正式於堪薩斯州Lenexa成立辦公室GARMIN。GAR-MIN是取自兩位創辦人的名字,貝瑞爾(Gary Burrell)與高民環(Min Kao)。
1990年,GARMIN發表GPS 100,針對水上船隻所設計的駕駛面板裝備型GPS接收器,以定價2500美元賣出5000具。緊接著高博士回臺灣發展生產基地,除了當時政府為了鼓勵高科技業,提出5年免稅優惠的吸引外,臺灣電子業上下游結構完整、生產富彈性的優勢,讓研發出身的高博士等人無後顧之憂地持續研發,於是1990年在臺北縣新店市成立工廠,堅持100%由臺灣製造,以回饋故鄉-臺灣。GARMIN在臺灣登記名稱為「台灣國際航電」,1990年成立於新店,1999年遷廠至汐止,目前主要營運據點分別位於臺灣汐止、林口與中壢,中國北京、美國及歐洲,員工由百人到至今全球已有9,000多人,其中台灣地區就超過5,000人,截至目前為止,已生產銷售數百萬台的GPS接收器。
GARMIN是GPS產品的領導品牌,主要從事導航和通訊產品之研發、製造及銷售,產品線包含航空用、船用、車用、行動電話、OEM、手持休閒用途等。而GARMIN在近十年中締造許多『第一』的記錄,從製造在波斯灣戰爭中被聯軍採用的第一台手持GPS、研發第一台使用於非精密進場的通用型航空專用衛星定位儀、第一台具漁群探測功能的多功能GPS接收機、首度結合陸上公路地圖與航空機種,到首次生產具備GPS與VHF雙重功能的掌上型產品、研發第一台真正結合GPS及行動電話(AMPS)之3C產品(NavTalk),將應用層級提昇至兼具定位、研發導航、通訊三合一之新階段,甚至再將全世界最小的GPS推薦給戶外活動的愛好者。
GARMIN公司在GPS導航裝置中,為全球市場佔有率第一,係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產業霸主,並且連續數年榮獲《富比世》雜誌評選為全球2000大企業之一,據《富比世》2009年調查,GARMIN公司總資產29.2億美金,收益達7.3億美金;同時,根據英國專業市調公司Canalys調查顯示,GARMIN自2007年以來,PND市佔率持續成長,2007及2008連續兩年PND全球銷量第一。而高博士更於2008年登上《富比世》全美前400大富豪排行榜。全球每10個手持式GPS中,就有7個是臺灣製造,也因此高博士被《富比世》雜誌封為「一手掌握全世界天空的人」。
然而,高博士除了在企業中有卓越成就外,對於社會服務亦是不遺餘力,1997年臺大電資學院成立後,高博士為回饋母校,獎勵電機資訊學院青年學子敦品勵學、貢獻社會,設立GARMIN獎學金,每學年補助8名優秀學生,每名新台幣4萬元獎學金。2004年,全球第四大海嘯將印尼亞齊省的房屋、地標,瞬間夷平,GARMIN公司在第一時間進駐災區,架設衛星定位通訊系統,並提供救難員人手1台GPS,展開救援、房屋重建、地圖重繪。2005年,高博士捐贈美國田納西大學1仟7佰50萬美元,其中1仟2佰50萬美元用於興建電機與計算機工程大樓,5百萬美元供電機與計算機工程學系成立新學系使用,館舍及學系皆以高博士命名。2006年,高博士與四位哥哥共同出資1億2仟萬台幣於故鄉南投竹山興建圖書館,係臺灣最大的私人圖書館。高博士除了在衛星定位系統上的知識貢獻及技術領域的不斷創新與突破,更進一步整合GPS與相關科技產品,提供與創造人們更便利舒適的生活外,亦善盡社會責任,諸如成立獎學金、提供救難人員GPS通訊設備、興建學校館舍及圖書館,盡其所能回饋社會!